-编者按-
道教善书《太上感应篇》认为,“大地有司过之神,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”,“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,录人罪恶,夺其纪算”,“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,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。”读后,不禁纳闷:这可谓古人的“善行心理学”?的确,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、以“同情的理解”探讨慈善,将古典学与慈善研究“绑定”,做跨学科研究,很有必要。中国古代慈善研究是一个大课题,社工李勇埋首于“四书五经”《世说新语》《吕氏春秋》《天工开物》等等古籍之中,后经首都师大历史学院阎守诚教授荐书,又读了《中国救荒史》等今人论著,得到了一些新知,形成文章,发布于此,权当野人献芹或抛砖引玉。

导言
把文学拉回到文化本位,有助于文学发展。《礼记·经解》载,孔子曰:“入其国,其教可知也。其为人也,温柔敦厚,诗教也。”这不仅是谈文学,更是在谈“为人”和文化建设。把文学和社会和谐、文化建设绑定,是古人留给我们的“诗教”智慧(笔者名之为“公共诗学”,后面会谈到)。
文学是具有审美、教育等功能的语言艺术。涉及文学,慈善史研究就会获得文字上的轻松。请看——
《赐齐州李希遇诗 》
作者:(唐)吕岩 (吕洞宾,道号纯阳子)
少饮欺心酒,休贪不义财。
福因慈善得,祸向巧奸来。
笔者认为,以善为美、“另类”生活方式、博物学传统和公共诗学意识,是古典诗教留给我们今人的重要慈善文化资源。
在中国古代,诗教不仅关乎文学,还关乎文化。一提到文学,就知道它是“失败者的事业”,失败者会对文化建设有功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
秦汉及以前
关键词:美善相乐、以善为美
诗歌源于歌谣。《论语》受到四言诗影响很大,它里面有很多四字句,就是明证。论语认为:君子德风,小人德草。风教(诗教)在古典世界里,是事关治国理政、社会发展的大事,它不仅不是狭义的“诗歌教育”,甚至不是中义“文学教育”,而是“社会教育”。所以,具有公共性。孔子追求“尽善尽美”,其实就是以善为美。
起于《诗经》“兴观群怨”的公共诗学,由来已久,中国历来不缺提供公共品的诗学。天、道、仁、义、性、经等古典世界关键词,都在先秦诗歌中有吟咏。
礼俗互动,是中国古代文化特质。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《诗经》,从民俗学的角度看,它又是反映古代民俗的画卷。《诗经》在采集、狩猎、农牧业、蚕桑、纺织等物质生产民俗、交易和运输民俗,衣食住行等生活民俗、礼仪民俗、婚姻民俗、岁时节日与信仰民俗、礼仪民俗、婚姻民俗、岁时节日与信仰民俗、游艺民俗等方面都有反映。
孟子“性善论”里的“善”是人的道德修为的起点,也是终点。孟子曰:“可欲之谓善,有诸己之谓信,充实之谓美,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,大而化之之谓圣,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。”(《孟子·尽心下》)荀子曰:“故乐行而志清,礼修而行成,耳目聪明,血气和平,移风易俗,天下皆宁,美善相乐。”(《荀子·乐记》)
魏晋南北朝
关键词:不合流同污的“另类”文化
汉赋是这一时期的“一代之文学”,包括大赋和抒情小赋。
陆机《文赋》:“诗缘情而绮糜,赋体物而浏亮”。魏晋,是一个礼崩乐坏之后很久的世代。一提到魏晋文学,大家就会想到陶渊明。其实,这一时期,比他有名的诗人还有谢灵运、谢眺等等。起于魏晋的山水田园诗派,对后世影响很大。其中,陶渊明还被称为“隐逸诗人之宗”(钟嵘:《诗品》)。
《归园田居·其一》
作者:(晋)陶渊明
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
误落尘网中,一去三十年。(误落 一作:误入)
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。
开荒南野际,守拙归园田。
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
榆柳荫后檐,桃李罗堂前。
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。
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。
户庭无尘杂,虚室有余闲。
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
以“田园诗派之鼻祖”陶渊明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隐逸生活?避乱和清高,是直接原因。
陶渊明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。他的诗文(除了《咏荆轲》之类),使他成为隐逸话语英雄。隐逸,这种不愿同流合污的“另类”生活方式,是很公益的传统。因为公益慈善,是“另类”的,不是主流的。社会为什么有那么多问题?就是因为大家都去做同样的事,把“主流”就做坏了,就变得可恶。于是,一部分人则选择了“另类”,使社会在“多元化”中变得不那么可恶。选择另类生活的勇气和智慧,是隐逸文化的公益慈善遗产。
这一时期的文学家张华著有《博物志》(共十卷),该书和《搜神记》等都被列入神话志怪小说类。其实,它是古典文学的博物学传统的代表。
隋唐以后
关键词:博物学传统的发展
(一)作为“小传统”的博物学传统
隋朝开启了科举取士(考的是儒经)的先河。科举制给了布衣平民上升的通路,但是考取的人毕竟是极少数,考取功名者也有一部分沉沦下僚、并不得志。大多数读书人都沉淀于民间。加之孔子开创的办私学的传统,读书人集于书院,私人讲学之风绵延不绝。
唐诗宋词中慈、善、仁、义、爱、睦等主题,都是社会“公共品”。著名诗人孟郊,52岁中进士,一生不得志,存诗500多首(比同时代的韩愈多一百多首),最有名的诗作《游子吟》,感时托物、感念母爱,给我们提供了情感的公共品。
隋唐以后,出现了很多道学诗、讽喻诗和理学诗,很多。明末清初,黄宗羲提出的“风雷之文”诗学思想、晚清梁启超倡导“诗界革命”,都想让文学为社会发展产出了公共品。当然,也产出了一部分异于经学传统的“公共品”,组成了文学的博物学传统(和经学传统相比,它是“小传统”)。
(二)唐诗里的名物
笔者强调的是唐诗宋词元曲中的博物学传统,继承了《诗经》开启的、《博物志》继起的博物学传统。对大自然好奇、欣赏和探索,是博物学传统的表层;其深层,是知识的多元化(如:不贱视少数民族的风物)旨趣,如对“大漠”的欣赏、对“胡马”的赞叹。
举二首现在已经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著名唐诗为例——
《马诗》(其五)
作者:(唐代)李贺
大漠沙如雪,燕山月似钩。
何当金络脑,快走踏清秋。
房兵曹胡马
作者:(唐代 )杜甫
胡马大宛名,锋棱瘦骨成。
竹批双耳峻,风入四蹄轻。
所向无空阔,真堪托死生。
骁腾有如此,万里可横行。
唐代边塞诗中,有大量的边塞风光,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。这也丰富了博物学传统。
(三)再看宋人诗词
先说小传统,隐逸属于小传统。《论语·微子》有“隐者”的记载:子路从而后,遇丈人,以杖荷蓧。子路问曰:“子见夫子乎?”丈人曰: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。孰为夫子?”植其杖而芸。子路拱而立。止子路宿,杀鸡为黍而食之,见其二子焉。明日,子路行以告。子曰:“隐者也。”使子路反见之。至则行矣。子路曰:“不仕无义。长幼之节,不可废也;君臣之义,如之何其废之?欲洁其身,而乱大伦。君子之仕也,行其义也;道之不行,已知之矣。”(儒家讲究“学而优则仕”,以入世为主、主张仁政、以礼治国。文中的荷蓧丈人是一名隐者,很可能不是儒者。这类人在《论语》中,还有长沮、桀溺。——笔者注)
宋代诗人刘克庄有一首诗,笔者认为这位隐者也有“世情”(民间的人情世故);宋词大家辛弃疾也有一首词说到长沮、桀溺,反映了宋人对隐者的态度:
踏莎行·赋稼轩集经句
作者:(宋代 )辛弃疾
进退存亡,行藏用舍。
小人请学樊须稼。
衡门之下可栖迟,
日之夕矣牛羊下。
去卫灵公,遭桓司马。
东西南北之人也。
长沮桀溺耦而耕,
丘何为是栖栖者。
荷蓧丈人
作者:(宋代)刘克庄
客云自孔氏,不觉喜逢迎。
止宿见二子,孰云无世情?
再说大传统。“经”“山河”“丹心”“汗青”属于大传统:
《过零丁洋》
作者:(宋代)文天祥
辛苦遭逢起一经,干戈寥落四周星。
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。
惶恐滩头说惶恐,零丁洋里叹零丁。
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
宋朝名臣文天祥是一位生活在大传统里的文人。“经”就是“常”,是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,尊经(包括《诗经》)是儒家诗教特点。儒家六艺,首先是诗。这首诗里,对“汗青”(史册)很看重,反映了儒家一贯的态度。
(四)蒙学文化张扬了博物学传统
明代产生了许多蒙学教材(以“三、百、千”为代表),书里有明显的博物学色彩和慈善教育的内容。《幼学琼林·卷一·天文》:“混沌初开,乾坤始奠。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夭,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。 日月五星,谓之七政;天地与人,谓之三才。 ”《增广贤文》:“但行好事 ,莫问前程。河狭水激,人急计生。明知山有虎,莫向虎山行 。”
(五)小结:关于公共诗学意识
如今,诗歌是小众化的雅好。其实在唐宋,不是这样的,诗歌是提供社会“公共品”的文学样式,是public,灾害来临,苏轼也写祈禳诗文,反映了彼时的当代社会精神。这种公共诗学意识不可或缺,它保障了文学话语权。梁启超提出“小说界革命”、“诗界革命”,写《欧游心影录》等文学作品,四处发表演讲,积极投身办报办刊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,就是为了改良社会。
如果文化人不关心社会发展、缺少了古人的公共诗学意识,当代文学就会日益走向苍白无力的病况,还奢谈什么取得应有的话语权?